夏建國: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。全國高校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、湖北省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、湖北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、湖北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會理事。其主要學術成果被收入2002年《中國哲學年鑒》,公開發表論文百餘篇。參編本科生、研究生教材多部,獨著《文化模式與全球文化》、《實踐規範論》和《和諧社會的實踐基礎研究》,參著學術著作5部。
他以生為本,潛心教學,數十年汗灑講壇,情系思政教育;他為人師表,言傳身教,數十年立德樹人,用奉獻譜寫人生;他立足本職崗位,不斷改革創新,用行動繪就了一名晴川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底色!他就是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公共課部主任夏建國教授。
公共課部主任夏建國教授
注重改革,教學模式推陳出新
公共課部由思政教研室、體育教研室、高數教研室和物理教研室組成,共有四十多名在職教師。夏建國教授作為公共課部的掌舵者,在學校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,一直帶領着公共課部積極改革,為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添磚助力。
夏教授也是思政教研室中的一員,多年的教學經驗,讓他很容易發現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的問題,思政課對于有些學生而言略顯枯燥。因此,夏教授帶領思政教研室的老師們進行了許多教學創新,成立了《應用技術型大學<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>教學創新模式研究》專項課題組。該項目獲批為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,同類院校僅有兩所高校共2個項目獲批,我校占得一席。
在夏教授的帶領下,專題教學、“雙主”教學(以學生為主體,老師為主導)、建設學生自主學習平台等創新教學模式也應運而生。“通過專題分層能夠更好的梳理教學内容,也便于學生更好地吸收;而‘雙主’教學則是通過提出問題,翻轉課堂,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教學引起學生共鳴。課後自主學習平台正在積極籌備中,旨在讓同學們進行課後學習和資料分享。”
對于高數課,高數教研室則采取了課程“分級”的方式,根據專業的需求和學生自身的數學素養,劃分到不同難度的課堂中。物理課程方面則增加了任選課,教學方式更靈活,給學生更多興趣延伸的機會。
年輕時就熱愛運動的夏教授深知,興趣愛好對于堅持鍛煉的重要性。2016年,學校推行體育課“俱樂部式”教學改革,夏教授與體育教研室的老師們群策群力,秉持“健身+興趣”的理念,着力打造“俱樂部+校隊”模式。目前,學生的體育課已經實施了“風雨操場”的方案,不久的将來,籃球、足球等各類校隊也會逐漸組建,代表學校參加省賽。夏教授說:“這既能鍛煉學生身體,豐富學生課餘生活,也能打響學校的招牌,吸引更多優秀的師生加入晴川大家庭。”
公共課部的改革雖頗有成效,但仍任重而道遠。夏教授表示,武漢晴川學院是國内一流的應用型本科高校,旨在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,這樣“能文能武”的晴川學子必将助力于各個行業的發展。“我們的學生要有社會責任感,要知道學校人才培養的初衷,有針對性的學習。”
心系學子,桃李不言自成蹊
因材施教,是千百年來不變的教學真理,實施起來卻很困難。夏教授考慮到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、理解能力,下課時常會與學生談心,對學生多加鼓勵,用激勵的方式讓他們找到信心,對于部分“調皮份子”,他也不吝批評,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錯誤,從而加以改正。
“學生還是很可愛的。”當談及與學生相處之道時,夏教授的眼裡滿是慈愛。當碰到不認真上課的學生時,夏教授不會硬性要求“你要聽我的”,而是以幽默風趣的語言,在給學生尊重的同時,讓他自己發現問題。夏教授的眼裡沒有“壞孩子”,“上帝救自助者,但即便是自我放棄的學生,我也不會放棄。”夏教授回憶道,曾經有一次他腳受傷,無法站着授課,進教室後卻發現同學們到處幫他找凳子,還把課前準備工作都替他做好了,“當時我就覺得,我沒有理由不講好課。”
夏建國教授為學生上課
夏教授把“為學生服務”視做他多年教書育人的最高宗旨,他認為真正為學生服務的課堂,就是他們感興趣的課堂。“有趣又深刻。”傳媒藝術學院16級學生張夢溪這樣評價夏教授的思政課,“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,而是以豐富的事例,以小見大,提升我們對思政課的興趣,從而鍛煉我們的抽象思維能力。”
“如果你們不好好學習,葬送的不僅是自己的前程,更是家人的希望!”夏教授就是這樣,用質樸的語言,踏實的行動和一顆處處為學生着想的心,溫暖着一批又一批的晴川學子。
培養教師,模範典型樹新風
教育大計,教師為本,有好的教師,才能有好的教育。在心系學子的同時,夏教授更不忘關注青年教師成長,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。
公共課部不斷完善教師考核制度,制定公共課部制度彙編,加強對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,對青年教師進行職業道德規範和職業道德理想教育,增強教師主人翁意識。在此基礎上,夏教授牽頭,樹立了一批模範典型教師代表,陳蕊老師、徐佳老師被評為2015年度珞珈學院優秀教師;張勇、李智萍老師獲首屆青年教師說課比賽三等獎。公共課部将四位老師樹立為優秀教師典型,号召大家向典型學習。
“要不遺餘力培養青年教師。”面對青年教師發展問題,夏教授表現出了強烈的信心與決心。公共課部采用“一幫一”,内外結合,以老帶青的培養模式,如青年教師劉倩由楊麗華教授親自指導等。在夏教授的帶領下,公共課部教師紛紛探尋采用問題式教學方法,案例式教學法、互動式教學法、讨論式教學法等新模式,在他們的課堂上并不少見,特别是許珞華教授在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》課上采用了自主學習加互動的模式。
每周三下午,是學校教職工集體學習的時間。夏教授帶着課部的老師們集體備課,以各教研室、各課程組為單位,由課程負責人詳細講解,集體讨論,備重點難點、教學方法,做到課件和教案的基本統一。教師根據個人的專業和研究方向,突出個人的特點,向有先進教學經驗的智者學習,在相互探讨中,青年教師得到了明顯的成長。
毛澤東曾這般評價過白求恩同志,“做一個高尚的人,一個純粹的人,一個有道德的人,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,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。”夏建國教授正是如此,在教書育人中,诠釋着價值選擇,播撒着人間大愛。在學校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,他帶領公共課部助力晴川,以晴川之志為馬,以教學改革為鞭,明體達用,抱璞開新,不斷提升晴川學子的思想政治素養,讓他們成長為身心健康、道德高尚的合格公民。
(文/施牧孜 郭嗣豪)